影像的追尋
「因為我們不時回頭看,所以才能無礙地往前看」-張照堂
其實,攝影對我來說是很大一門的哲學,也是一件一輩子的事。
攝影,好像攝的是觀景窗裡的那個人、那個景,但,其實攝的是自己的心;不管是按下快門的那瞬間,還是事後的修圖,都是反映著自己的心境一部份;每當我回去看過去的照片時,也是一次次的重新檢視著自己當時的心境;攝影對我來說,是一個內省的存在。
「拍一張照片就像在世界的某處找回了一部分的自己。」— Eva Rubinstein
對於台灣的事物,從小我就讀不起來,我可以細數歐洲各國的建築、歷史、中國的山河,但小小一個台灣,我永遠數不出來,更別說藝術這部分了。
對張照堂最一開始只有這是攝影界大老的認知,一直到上了沈昭良老師的課,沈昭良老師帶我們一一瀏覽了張照堂的作品,才由衷的佩服這位大師—「生來就是攝影師的人」 。
「在對的時刻,做最有意義的事。」、「生活,就是一種演出。」 影像的追尋,介紹了二戰左右開始的台灣(業餘)攝影家,在那個年代,攝影器材是天價,而台灣又資訊落後,大多數只是拿來業餘消遣用,更何況又不值錢,少數拿來專職。
在觀看裡面的照片時,一直有種既視感,發覺一直到現在,台灣許多人在做攝影這件事情,不管多費盡心思或是看起來有點藝術性的影像,仍然跳脫不出那種既定的模樣,雖然好像仍然跳脫不出既定的模樣,因為有了這些前輩的努力,攝影才能逐漸地走到今天的地步,我們不停地回頭檢視過去的歷史,才能更加的精進明日的自己。
這些攝影前輩,雖然是業餘,但仍然為我們保留下許多珍貴的歷史影像,雖然缺乏了藝術性,但時過今日,這些影像無不一一的有種靈光的存在。
紀實,是攝影最容易入門的那一塊,而也是過去最多攝影師留名的,我們可以輕而易舉地舉出許多有名的攝影師,都是走紀實路線:森山大道、荒木經惟、中平卓馬、張照堂、張乾琦、安德烈˙柯特茲、羅伯˙卡帕……等等。
紀實是攝影的一種,攝影不是只是「紀實」而已。
很推薦喜歡攝影的大家看這本書,了解一下臺灣的寫實攝影。
整本我最喜歡鄧南光的掃墓的季節,整個勾起我小時候的回憶,小時候,總是大人帶著我們一群小孩爬上山去幫祖墳割草、清理祖墳、壓彩色的紙(我到現在還是不知道是什麼)、燒紙錢,當然還有最重要的是吃水果,爬山的過程對年紀很小的我們,根本是一種大冒險的感覺,清明節又常常下雨,增添了整個爬山的樂趣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