其實,在我心中臺灣真的沒有糟糕到那種地步,
那段時間,我常常認為,其實臺灣的學生並沒有比較差,或是比較笨,相反的,我認為是整個教育以及生長環境出了問題。
以我的領域來簡單說一下:
台灣政府對於藝術教育與法國政府對於藝術教育非常大的差別,在法國頂尖的美術學院、設計學院,學生基本上不太用擔心材料費或是器材等等的問題以及費用,更不用擔心學校內部各系之間劃分的鴻溝,在巴黎美術學院,不管你修哪堂課或是你只是屬於哪一類工作室的學生,你大可大方地走進去使用不屬於你領域的教室,就算你是做繪畫藝術的,也可以走到攝影教室說需要使用,只要是空堂都可以使用,不像本校,美術系的學生想使用攝影棚,而擁有攝影棚的系,總是說:「只有本系生可以使用,外系生不可以使用。」,更甚連該系系上學生因為沒有修習相關課程也不能使用,除此之外,像是壁畫課的材料,也是任學生使用,而不用擔心壁畫材料太過昂貴而無法負擔,也可以放心地去磨練技術。
在選課制度上也有極大的差異,不像台灣的學校會要求學生選一大堆課,巴黎美院的選課制度是少而專精,他們的課程可多可少,但並不要你每周都花那麼多的時間坐在教室裡,而寧願你花多一點時間去實踐而非理論;因此,在巴黎時多了很多時間可以去思考、討論許多事情與看書,而不像在台灣總是為了湊足學分,而被一些無用的通識課佔用了大半的時間,而老實說,在台灣,通識課老師素質參差不齊,絕大多數的通識課是浪費學生的時間;因此我著實的認為少而精的巴黎美院的選課制度實在是非常地好。
而從教室的隔間來看,無疑看見學校對於學生使用教室的貼心與重視,像是我的攝影工作室的牆壁就是磁鐵牆,在給教授呈現作品時,可以用磁鐵輕易的吸附在牆面上,不必像在台灣時,總是放在地上,或是使用紙膠帶把牆壁黏著到處都是痕跡甚至使作品受損,使得教授與學生雙方在觀看作品時較有良好視線。
巴黎美院最好的制度就是工作室制度,有點類似研究所的制度,一個工作室有一到兩個教授負責,而教授可能專攻是繪畫、觀念、裝置或是攝影等等的藝術領域,而學生必須找到一間適合自己屬於自己的工作室,這是台灣學校完全沒有的,有了這個制度,如果你想做攝影,你就進入屬於攝影領域的工作室,整個工作室的老師與學生都是和你同領域的,你可以輕易地找到同伴去交流想法,去討論作品,而非像台灣這樣,大雜燴的把所有學生放在一起,不管你想做裝置還是繪畫還是攝影全部放在一起,除了較主流的繪畫領域以外,你很難找到可以較深入的討論你所想做的領域,而巴黎美院這個制度完全沒有這個問題,而在巴黎美院你當然也可以同時擁有兩個工作室。
在巴黎美院的攝影工作室的同學聽到本校本系居然沒有暗房、攝影棚甚至是攝影(實作)課,皆感到不可思議,這表示了本校藝術創作領域太過於偏頗了,甚至是硬體設備的不足。
由此可知,那邊的學校多麼捨得對學生花錢,聽說另一個第一的學院,平均每個學生的預算是60萬,所以很多東西都是免費,所以學生根本像在台灣一樣一直擔心材料費的問題。
最有趣的是,同學來找我玩時,我們一起去看了法國第一設計學院的開放展覽,這種開放展覽是非常重要的全校性展覽,免費入場,但還要排隊,排超級久才進去。
進去看作品時,會發現,臺灣學生其實很厲害,並沒有輸到哪裡去,我同學看了一些作品還問我說:「這真的是法國第一設計學院的程度?有些好像都是隨便弄弄的。」,那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?
第一個,他們很注重思考(觀念),技術很好是沒錯,但他們認為那種看不見的心靈層面的養分才是最重要、最需要花時間去培養的也就是──思考(觀念),技術是人人都可以培養到一定的水準的;以前上畫室時,老師就說了,要畫一張好看的畫很簡單,只要認真每天一直畫,半年、一年、兩年,每個人都會畫出好看的畫,但,要贏過別人,最重要的是──思考(觀念),這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培養得出來,但這往往最花時間,所以老師在跟我講作品時,總是一直圍繞在觀念,那種很抽象的東西,雖然很多人覺得那是唬爛、根本瞎扯,但,那些才是最重要最難培養的。
第二,其實臺灣從小的填鴨式教育,一部分是好的,至少每個人都有基礎的知識,但,久了學生就失去了思考能力。
第三,家庭教育,台灣社會一直有著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,認為只有醫生、律師、老師再加上一個工程師,才是好職業。因此很多人被限制了志向的選擇,很多人讀著自己不喜歡的專業,那麼怎麼可能可以學好。
第四,就是上面說的制度的部分。
臺灣的學生其實很厲害,但常常有不夠完整性的狀況,這也是我自己一直到現在不停在改進的問題。
那段時間,我常常認為,其實臺灣的學生並沒有比較差,或是比較笨,相反的,我認為是整個教育以及生長環境出了問題。
以我的領域來簡單說一下:
台灣政府對於藝術教育與法國政府對於藝術教育非常大的差別,在法國頂尖的美術學院、設計學院,學生基本上不太用擔心材料費或是器材等等的問題以及費用,更不用擔心學校內部各系之間劃分的鴻溝,在巴黎美術學院,不管你修哪堂課或是你只是屬於哪一類工作室的學生,你大可大方地走進去使用不屬於你領域的教室,就算你是做繪畫藝術的,也可以走到攝影教室說需要使用,只要是空堂都可以使用,不像本校,美術系的學生想使用攝影棚,而擁有攝影棚的系,總是說:「只有本系生可以使用,外系生不可以使用。」,更甚連該系系上學生因為沒有修習相關課程也不能使用,除此之外,像是壁畫課的材料,也是任學生使用,而不用擔心壁畫材料太過昂貴而無法負擔,也可以放心地去磨練技術。
在選課制度上也有極大的差異,不像台灣的學校會要求學生選一大堆課,巴黎美院的選課制度是少而專精,他們的課程可多可少,但並不要你每周都花那麼多的時間坐在教室裡,而寧願你花多一點時間去實踐而非理論;因此,在巴黎時多了很多時間可以去思考、討論許多事情與看書,而不像在台灣總是為了湊足學分,而被一些無用的通識課佔用了大半的時間,而老實說,在台灣,通識課老師素質參差不齊,絕大多數的通識課是浪費學生的時間;因此我著實的認為少而精的巴黎美院的選課制度實在是非常地好。
而從教室的隔間來看,無疑看見學校對於學生使用教室的貼心與重視,像是我的攝影工作室的牆壁就是磁鐵牆,在給教授呈現作品時,可以用磁鐵輕易的吸附在牆面上,不必像在台灣時,總是放在地上,或是使用紙膠帶把牆壁黏著到處都是痕跡甚至使作品受損,使得教授與學生雙方在觀看作品時較有良好視線。
巴黎美院最好的制度就是工作室制度,有點類似研究所的制度,一個工作室有一到兩個教授負責,而教授可能專攻是繪畫、觀念、裝置或是攝影等等的藝術領域,而學生必須找到一間適合自己屬於自己的工作室,這是台灣學校完全沒有的,有了這個制度,如果你想做攝影,你就進入屬於攝影領域的工作室,整個工作室的老師與學生都是和你同領域的,你可以輕易地找到同伴去交流想法,去討論作品,而非像台灣這樣,大雜燴的把所有學生放在一起,不管你想做裝置還是繪畫還是攝影全部放在一起,除了較主流的繪畫領域以外,你很難找到可以較深入的討論你所想做的領域,而巴黎美院這個制度完全沒有這個問題,而在巴黎美院你當然也可以同時擁有兩個工作室。
在巴黎美院的攝影工作室的同學聽到本校本系居然沒有暗房、攝影棚甚至是攝影(實作)課,皆感到不可思議,這表示了本校藝術創作領域太過於偏頗了,甚至是硬體設備的不足。
由此可知,那邊的學校多麼捨得對學生花錢,聽說另一個第一的學院,平均每個學生的預算是60萬,所以很多東西都是免費,所以學生根本像在台灣一樣一直擔心材料費的問題。
最有趣的是,同學來找我玩時,我們一起去看了法國第一設計學院的開放展覽,這種開放展覽是非常重要的全校性展覽,免費入場,但還要排隊,排超級久才進去。
進去看作品時,會發現,臺灣學生其實很厲害,並沒有輸到哪裡去,我同學看了一些作品還問我說:「這真的是法國第一設計學院的程度?有些好像都是隨便弄弄的。」,那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?
第一個,他們很注重思考(觀念),技術很好是沒錯,但他們認為那種看不見的心靈層面的養分才是最重要、最需要花時間去培養的也就是──思考(觀念),技術是人人都可以培養到一定的水準的;以前上畫室時,老師就說了,要畫一張好看的畫很簡單,只要認真每天一直畫,半年、一年、兩年,每個人都會畫出好看的畫,但,要贏過別人,最重要的是──思考(觀念),這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培養得出來,但這往往最花時間,所以老師在跟我講作品時,總是一直圍繞在觀念,那種很抽象的東西,雖然很多人覺得那是唬爛、根本瞎扯,但,那些才是最重要最難培養的。
第二,其實臺灣從小的填鴨式教育,一部分是好的,至少每個人都有基礎的知識,但,久了學生就失去了思考能力。
第三,家庭教育,台灣社會一直有著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,認為只有醫生、律師、老師再加上一個工程師,才是好職業。因此很多人被限制了志向的選擇,很多人讀著自己不喜歡的專業,那麼怎麼可能可以學好。
第四,就是上面說的制度的部分。
臺灣的學生其實很厲害,但常常有不夠完整性的狀況,這也是我自己一直到現在不停在改進的問題。
至於,生活上,臺灣真的是數一數二的便利,而且安全,臺灣人大部分都很善良,但就是很大一部份是無知的善良,而且有很大的自由度,想想法國政府管制街道、市容很嚴格,而且在那邊創業非常的麻煩,完全不像臺灣,創業難度相較起來低了很多。
一直到出國後,觀察到這些以前在臺灣完全不知道的面貌,我才相信責之深愛之切,大家都很想臺灣更好,所以才有批評,畢竟沒有批評沒有進步。
必須知道自己的弱點與缺點,才能繼續改進變得更厲害,而不是一直沉浸於自己的優點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