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天,我從巴黎回到臺灣,整個天空陰暗,回台北的路上,坐在車內往外看,我一度以為我飛錯國家了,一路上的景觀彷彿廢墟般。
默默想,或許臺灣可以走另一種觀光路線,廢墟觀光之類的。
以前聽到一些老師在上課時把臺灣歸類成第三世界,我聽到的當下很憤恨不平,臺灣明明就很進步、文明的社會,為什麼說是第三世界?
那時,在我印象中第三世界是非洲等等的地方才是第三世界,但,一直到,離開臺灣,在國外時,認識一些留學生,我們常常笑說臺灣是第三世界國家。
因為事實上臺灣的確是第三世界。
有時候會看到一些人,想離開臺灣到國外看看,就會到處問人,到底要不要去。
前幾個禮拜,朋友問我,他想去澳洲打工度假,覺得怎麼樣,但他家人反對,反正講得就是大家都想得到的話,例如:「打工度假能幹嘛?」、「回來台灣還不是重新開始。」、「逃避現實。」。
老實說,我認為通常會阻止你的人,大概都是那些沒有在國外生活過的人,你如果去問每個在國外生活過的人大部分會支持你到外面看一看;雖然我沒有待在國外很久,但,我真心地認為,如果你有能力離開臺灣去國外待一段時間,那麼一定要去,因為,這將會是你一輩子最珍貴的經驗。
第一次離開台灣生活,第一次,一個人坐長途飛機,第一次,一個人轉機,簡直像剛出生的雛雞,覺得世界真的好大、好神奇;第一次看到那麼多不同的臉孔出現在眼前,第一次看到那種只有電影電視上才會看見的穆斯林;那些感受,都好像昨天才經歷過一樣,永遠不會淡去。
剛到巴黎,每天走在街頭只有我一個黃種人,常常好幾天看不到其他亞洲臉孔,講不到半句中文,在這種狀況下,我居然腦弱到看完小時代,因為實在太想念中文了,但完全沒有人可以跟你講中文。
因為在臺灣學得會話太制式,不夠生活化,所以初到異鄉時,總是鬧很多笑話,但也遇到很多好人幫助你,接著你慢慢地生活上了軌道,當初一切感到新奇的事情,你都習以為常了,活得好像當地人一樣。
台灣人通常母語是中文、英文是第二外語,那時候我到巴黎,所以我的第三外語是法文,偏偏我只有中文比較好,英文已經放棄很久了,法文呢,一段時間沒碰又退化得很快。
我還記得,當初知道還要跟教授面談,我有多緊張,我英文都講不好了,還可能要用法文面試,跟第一位教授面試完,覺得好像世界末日一樣,絕望地回到宿舍抱頭埋在被子裡一整天,第二天,開始發奮做更加充足地面試準備,然後跟第二位、第三位教授面談,漸漸得好像習慣了怎麼對話表達,聽力好像也漸漸進步了,於是,終於找到願意收你的教授。
於是你所有生活都上了軌道,雖然還是要三不五時跑銀行和學校跟無賴的法國人吵架,所以學會用第二外語跟人吵架。
於是你開始觀察比較臺灣與國外到底有哪些差異,然後認識了一些人,你們開始討論那些在臺灣大部分的人沒興趣討論的議題,進而你發現,或許臺灣真的很多方面很落後、很需要跟國外學習、改進,但,你會知道,再怎麼樣,臺灣絕對不是一個會被嫌到一無是處的國家,不是因為是家鄉而這樣捧自己,但,臺灣許多地方也是國外那些西方社會比不上的,那不單單只是健保、最美的風景是人,這種東西。
然後到其他國家旅行,你遇見了更多不一樣的人,體驗了當地人的生活,遇到幫助你的人,也碰到了扒手,你可能錯過火車、可能行前三天才發現自己被取消了機票,一切一切的事情,當下很生氣、崩潰、絕望、無助,不過現在回頭看,那些都是現在笑著談論回憶的資本。
我跟朋友說:「如果你要到國外,那麼你就要認真生活,我保證你會大開眼界,會收穫、成長很多,但你要知道,或許你在國外待的那些日子,你所得到的東西,不是別人看得出來的,只有你自己知道你成長了哪些。」
因為那些你懂得如何打理自己的生活、你不再會因為陌生的環境感到緊張無助、你不再被媒體牽著眼睛鼻子走,因為你知道甚麼是事實,你能夠分辨是非,你學著怎麼去思考,包容異己,在被歧視的時候該怎麼保護自己,在語言不通的情況下該怎麼表達對話解決問題,你的情緒再也不向以前會大起大落,動不動都緊張兮兮地崩潰,能夠很穩定的處理面對所有事情與壓力,而這些都是無法量化的成長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