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12月18日 星期四

回信--觀看藝術入門 簡略導覽

如果你想要了解藝術,那麼就需要瞭解它的脈絡,
就像你想要了解一個人,你就必須知道他的過去是如何成長的,
又或者是說,你想了解一個地方(城市、國家),那麼就必須要知道他是如何發展來的,也就是──歷史。
對很多人來說,歷史是用背的,但是歷史是有脈絡邏輯可循的
人家說文史不分家,藝術史更跟人類的歷史更加的緊密。
藝術跟生活密不可分。

我們現在基本上說的藝術史都以西方為主,所以,就是西洋藝術史為主,
有一本書是要讀藝術的人必看的:
《藝術的故事》,他不會很詳細的跟你說清楚這是什麼主義什麼派別,他以概略瀏覽的方式讓你快速知道藝術的發展史。(有點像《人類的故事》那樣)
但我想如果一定要很清楚的知道這是什麼主義,其實,GOOGLE關鍵字就會有資料可以看了。
如果嫌這本太厚,可以先看看蔣勳寫的藝術史相關書籍當入門,聽說滿簡單又有趣。

我先大概說幾個,如果你真的開始看藝術史會發現的疑問:

當你看藝術史越接近現代以後,會發現:欸,怎麼越畫越奇怪,到底在幹嘛?
搞一堆有的沒的,畢卡索畫的跟小孩子一樣,也可以被捧那麼高?那個在畫布上割一刀也可以被譽為大師,搞什麼阿?

這時候藝術來到了,我說的那雙「眼睛」去觀看;而我們上課也常常這樣說:
「不要讓你的那雙眼去蒙蔽了你的眼睛。」,眼睛就是你的心、你的情感去感受。

藝術史的劃分界線在於印象派,印象派後屬於當代藝術。
當然也是因為攝影的出現,使得有人大喊:「繪畫已死
(攝影是不是藝術也被吵得沸沸騰騰的,但現在,攝影也可以是藝術是肯定的。)

一般人會說:「唉唷,畫得不像。」、「這畫的好像好厲害!」,
說真的能畫的跟照片一樣我們都覺得很厲害,但是,又如何呢?
有些人畫的像就是像沒有別的為了像而像,沒有美感;
有些人畫得很像,卻是耐人尋味。
我們的雙眼不能被這種像不像蒙蔽了雙眼。

印象派以後,他們畫的也很像,那個像是「情感」的像
也就是你所說的:貼近真實、現實
我覺得,這很難用文字說明,真的要用感受的。
簡單的說,看印象派的畫,你瞇起眼睛,又或者先不要去看物件的形體,
你好好的感覺;你可以感覺到那些藝術家當時畫下的是溫度,
例如:莫內的【盧昂大教堂】,他畫了好幾張,從觀看顏色的感覺,
猜說:啊!這大概是清晨的陽光、還是早晨的陽光還是傍晚的陽光?
又大概是什麼季節,甚至有人說出他覺得是幾度的溫度下的色彩。
這就是我們說的:「不要讓你的那雙眼去蒙蔽了你的眼睛。」,
用中國人物水墨來說大概就是:「神韻」

甚至到了畢卡索,在立體派時期,他不是在亂畫,他是在畫一種節奏
甚至他有畫一些人象的時候,那些奇怪的幾何圖形是在描述被畫者的個性;
馬諦斯畫得有點像是兒童畫,仔細感受,他是在畫一種律動,雖然被稱為野獸派,但在我看來實在再優雅不過了。
(這些部份要扯到「移情作用」,但這是做理論才需要的,
但最好的例子就是:我最喜歡的畫家之一是梵谷,當心情不好的時候,
看到梵谷的畫就像看到他所擁有的善良、柔軟的心一樣;
可以感受到溫暖,有時候溫暖的想哭,就是大家俗稱的被治癒了。)

再往後走,越接近當代,藝術再走一種「觀念藝術」,
簡單的說有點像是顛覆傳統,打破舊有思緒。
有些藝術,是在看藝術家所擁有的脈絡,來觀看他的藝術。
(當然觀念式藝術,要唸的書可多了,不再是只要會畫畫就好了。)

有句話是這麼說的:「只有藝術家,沒有藝術。」
【你有沒有那雙的眼睛,才是重點。】

或許看一看會覺得難道古典繪畫那些藝術不好嗎?
當然不是不好,怎麼可能不好,只是人們在找尋更多的可能性,也就是顛覆傳統。

總之唸了藝術史,會發現喜歡的畫,就去了解那個畫家,然後仔細的感受。

在生活上用心的觀察,然後多看看作品、展覽,讀書。
提升自己不外乎這些。

我想,當你擁有感受力的時候,就擁有美的能力。

其實我只是個剛踏入美學的人,且唸得亂七八糟又貪心的學生。

回覆--杜象與當代藝術之簡略關係

關於杜象的噴泉,我簡單的說一下(我盡量用很直白的方式)

關於這個小便桶為什麼簽個名足以流傳到現在,甚至讓杜象在藝術史上有著不可抹滅的地
位,還得以是經典之作,我想很多人覺得很納悶,為什麼?
那我也在馬桶上簽名可以變成藝術嗎?

甚至以前聽很多老師胡扯說什麼:小便桶做的多精緻多好曲線多漂亮;
這都是胡扯。

關於噴泉這件作品,杜象使用的觀念是「現成物挪用」的概念,
「現成物挪用」是什麼?
就是字面上的意思,我拿了一個已經做好的東西(現成的東西),然後我說它是藝術品,
它就成為藝術品。

好的,現在大家還是覺得這什麼鬼?

是這樣的:
「現成物挪用」的概念是由杜象提出來的,也是第一個提出這個概念的人。
而這個概念造就了當代與現代藝術。

懂了嗎?
當代藝術有很大一部分走的是「觀念藝術」。

你要在馬桶上簽個名說是藝術,可以!
但是,你要提出一個全新的觀念。

我再說一個例子:
Joseph Kosuth的三把椅子(1965):
《一把和三把椅子》是Kosuth最為著名的一件作品,創作於1965年。他將一把「真實」的
椅子、椅子的放大照片以及詞典中關於「椅子」的說明文字複印出來,將三者以並置的手
法進行展示,並質疑哪把才是最為真實的椅子?(源自WIKI的解說)

什麼?放一把椅子、貼一段字、再貼一個椅子的照片在牆上,這也叫藝術?

我們再看一段:
2008年4月3日,他在日本東京世田谷美術館(Setagaya Art Museum)
舉辦的個人結構研討會上表示,
他認為最為真實的椅子是那把關於「椅子」的說明文字。(源自WIKI的解說)

什麼?怎麼會是文字才是最真實的椅子?
不就有一個現成的椅子在那邊怎麼不是最真實的?

好的,為什麼是文字呢?
這要回到哲學上來說,我們唸美學都會唸到柏拉圖,
柏拉圖認為理念(觀念)才是永恆的美,
因此Kosuth他便是用柏拉圖這個概念來做藝術。

這樣對當代、現代藝術有點明白到底在搞什麼了吧?

補充一點,現在藝術太商業化了,要懂得判斷好與壞的藝術,
有些藝術就只是炒作出來的沒什麼,那你會不會判斷就看功力了。

這個時代只有藝術家沒有藝術。